✍ 1. 為何論文會被撤稿?
要成功在期刊上發表論文並不容易,從研究設計、撰寫、投稿到審稿,每個步驟都需要嚴謹把關。然而,即使論文已經出刊,每年仍有許多論文遭到撤稿。
今天,就帶大家深入了解期刊撤稿的原因與影響,避免不必要的學術風險。
✍ 2. 什麼是期刊撤稿?
📌 撤稿(Retraction) 指的是因作者個人因素或期刊決定,主動撤回已發表的論文。
撤稿通常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:
2.1 期刊的真實錯誤
真實錯誤 指的是論文內含有無意的錯誤,例如:
✅ 實驗數據錯誤:數據有誤或計算錯誤 ✅ 技術性問題:圖表不清晰、分析方法不恰當 ✅ 其他學術機構或個人舉報,經調查後確認錯誤
當期刊確認論文確實有無法忽視的錯誤後,會發布撤稿聲明,並通知其他學術機構與期刊。
2.2 有意或無意的行為不端
學術行為不端(Misconduct)主要可分為兩大類:
📌 抄襲與剽竊(Plagiarism)
📌 資料造假(Data Fabrication & Manipulation)
📢 抄襲或剽竊:指未經適當標明引用,將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文章內容據為己有,或是大量抄襲他人論文。
📢 資料造假:指篡改或偽造研究結果,例如: ✅ 竄改數據,使結果符合假設
✅ 使用修圖軟體修改圖片,創造不真實的實驗數據
這些行為將影響學術誠信,誤導學術界,對後續研究產生嚴重影響。
✍ 3. 期刊為何需要撤稿機制?
無論是真實錯誤還是行為不端,撤稿對學術界的影響都不容忽視:
📌 避免誤導讀者,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
📌 維護學術誠信,防止錯誤研究影響後續科學發展
📌 節省編輯與審稿人的時間,減少低品質研究的影響
當發現問題時,期刊可透過舉報或內部審查發起調查,確認後發布撤稿聲明,並標註論文為「已撤稿」,避免誤導讀者。
✍ 4. 撤稿對作者的影響
遭撤稿的作者可能面臨以下後果:
📢 撤稿記錄公開: 期刊會在標題、作者名稱、摘要等欄位標註撤稿,公開撤稿聲明,避免誤導讀者。
📢 相關論文可能一併被撤稿: 若撤稿原因嚴重,例如學術不端,則作者的其他相關研究也可能被撤下。
📢 投稿審查更嚴格: 有撤稿紀錄的作者,未來投稿時可能會被編輯與審稿人特別審視,影響學術生涯。
📢 列入撤稿監控網站: 一些學術監控機構,如 Retraction Watch(https://retractionwatch.com/),會記錄撤稿案例,使作者的撤稿紀錄公開透明。
✍ 5. 如何降低論文被撤稿的風險?
為了避免遭遇撤稿,作者應遵循以下原則:
📌 避免重大錯誤
✅ 在投稿前反覆檢查數據與研究方法
✅ 確保論文內容符合研究倫理與標準
📌 避免學術不端行為
✅ 正確引用 參考文獻,避免抄襲
✅ 不竄改或偽造數據,確保研究誠信
📌 熟悉學術倫理與投稿規範
✅ 遵守期刊的學術誠信與投稿規範
✍ 6. 結語
論文撤稿雖然令人遺憾,但卻是維護學術誠信的重要機制。
📢 在投稿前,務必嚴格檢查論文內容,避免錯誤與學術不端行為。
📢 遵循學術規範,確保論文質量與可信度,才能順利發表!
📢 祝福所有研究者投稿順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