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news banner

 ✍ 1. 期刊投稿後可能的回應

當你向期刊投遞稿件後,可能會收到哪些回應呢?

許多學者對於「退稿」 這個詞感到恐懼,但其實退稿的情境不只一種,今天就來解析期刊常見的退稿情況,以及如何應對。

 

 

✍ 2. 期刊審查流程概覽

投遞稿件後,審查流程通常分為兩大階段

📌 未審退回(Desk Rejection):稿件未進入同行評審程序,直接由編輯退回 📌 送交同行評審(Peer Review):稿件經過專家審查,編輯依審查結果決定是否接受

 

 

✍ 3. 未審退回(Desk Rejection)的情境

未審退回通常發生在投稿後的初步審查階段,編輯可能基於以下原因拒絕稿件:

 

3.1 完全拒絕

📌 常見原因: ✅ 文章不符合期刊範疇(Scope) ✅ 論文格式不符合期刊要求 ✅ 語言錯誤過多,影響閱讀

這種情況下,編輯會明確表達期刊立場,直接退稿,無法修改後重新提交。

 

 

3.2 建議改投其他期刊

當編輯認為論文的研究內容具有價值,但不適合該期刊時,可能會建議改投其他期刊。

📌 可能情境: ✅ 期刊範疇不同,但研究仍具學術價值 ✅ 可能適合出版社旗下的其他期刊

如果編輯推薦改投同一出版社旗下的期刊,作者可選擇是否同意,並由出版社內部執行轉投程序,無需額外操作。

 

 

✍ 4. 送交同行評審後的結果

若稿件進入同行評審程序,可能會收到以下回應:

📌 接受(Accept):論文獲得批准,進入發表流程
📌 修改(Revise & Resubmit):需依照審閱人建議進行修正
📌 重投(Reject & Resubmit):論文須大幅修改,並重新投稿
📌 拒絕(Rejection):期刊不會考慮發表

 

 

4.1 重投(Reject & Resubmit)

📌 代表什麼? ✅ 編輯認為論文仍有機會發表,但須經過大幅度修改 ✅ 需要按照審閱人意見進行修正後,再次投稿

📌 應對方式: ✅ 仔細閱讀審閱意見,確認需修改的重點 ✅ 在修改後提交時,附上修改說明(Response Letter),詳細說明修改內容 ✅ 重新投稿時,仍須重新進入完整的審稿程序

 

 

4.2 拒絕(Rejection)

📌 代表什麼? ✅ 編輯認為即使大幅修改,該期刊仍不會接受該論文 ✅ 可能因為研究質量、方法論問題,或與期刊目標不符

📌 應對方式: ✅ 仔細閱讀退稿意見,評估是否值得修改後改投其他期刊 ✅ 若有可行的修改方向,可考慮改投範疇相符的期刊

 

 

✍ 5. 退稿並不代表終點!

📌 退稿 ≠ 研究無價值,而是讓論文變得更好的機會! 📌 不要灰心! 許多頂尖學者也曾經歷過多次退稿 📌 策略性修改,或尋找更適合的期刊,是面對退稿最好的方式

📢 收到退稿通知時,務必仔細閱讀回應,分析原因,再決定下一步行動!

 

 

✍ 6. 結語

論文投稿的過程充滿挑戰,但退稿並不代表研究沒有價值。理解退稿的不同情境,找到最佳應對方式,才能提高發表機率!

📢 祝福每位研究者投稿順利!

fb messager